Page 68 - 《光辉人生》淮安区第三卷
P. 68

岳洪翔 男,汉族,淮安市楚州区人。1934 年 5 月出生,

                                            1949 年 2 月参加工作,1956 年 8 月入党。1949 年在淮安县大
                                            队二连当战士,1950 年部队整编到浙江省边防部队 14 中队任

                                            战士、班长。1954 年转业到浙江省林业厅杭州木材预制厂任保
                                            卫干事。1960 年调回淮安县食品公司任人秘股长。1964 年到县

                                            贫下中农协会任指导员,1969 年在县革委会政工组工作。1975
                                            年调县物资局任副局长。1978 年任县劳动局副局长。1983 年调

                                            市物资局任副局长、党总支副书记。
                                                 1994 年 8 月离休。





                                               我的一段难忘经历






                     我国的票证制度试行很长时间。票证供应的物资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多的时候十几

                种,包括火柴、香烟、糖等都凭票供应。少的时候只有几种。到文革后期,多数地区只有
                粮食、食用油、布匹凭票供应。这些物资一般都是生活必须品。提起粮票,上了点岁数的

                人很自然会把它与贫穷、饥饿和票证联系起来。雅号“满天飞”的全国通用粮票和绰号“团
                团转”的省市级地方粮票都以其特有的印记牢固地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在那个计划经济

                年代里,对于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来说,“粮食关系”是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的。如果你要
                到另外一个城市去工作,除了需要办理户口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

                否则,你就没有饭吃。在那些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如果要出差去外地,不仅需要准备
                钱,更重要的是准备粮票。由于全国各省的粮票都不相同,并且不能流通,所以到外地去

                时,必须要单位开证明用本地粮票兑换“全国通用粮票”。那时时期农民是没有粮票的,
                他们按照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可以分得“口粮”,如果不够吃或者要到外地去,只能

                另想办法,用自己家的鸡蛋和蔬菜与城里人换些粮票,以解决口粮问题。现在我国在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快马扬鞭,经济实力大增,人民生活水平高长,物资丰富,

                再也不会有票证发放的事发生了。(作者:岳洪翔)






                                                                      64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