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光辉人生》淮阴区第一卷
P. 8

办临时学习班,突击学习水稻栽培技术。但我们干部工农出身的居多,文化基础有限,现
               抱佛脚难成气候。加上试点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人多面广,都要这样去办,培训到哪天才

               能够培训完?最后决定边干边学。淮阴县在淮阴地区的统一安排下,特地到苏南水稻高产
               地区聘请老农到蒋集、三树、杨庄当技术员,帮助示范公社提高水稻栽培技术,手把手地

               将水稻栽培实用技术教给当地农民。由于水稻栽培是全新庄稼活,很多同志都能虚心向苏
               南人学习,从不习惯到习惯,慢慢地由外行转变成内行了。好在水稻栽培技术不像原子弹

               那样复杂,又有那时候的知识分子——初小、高小回乡学生参与。水稻生长发育的各个环
               节,在苏南老农指导下,分段推进,做什么就教什么,一段一段地学,一节一节地推进。

               基层干部和群众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早改水耕作技术基本上被我们淮阴人牢牢地抓
               在手上了。

                     淮阴县的旱改水跟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绘制了上马、硬撑、下
               马、迂回、前进的变化曲线。这条变化曲线,有政策上、体制上的问题。在我看来,当时

               的工农业技术没有跟上,袁隆平的杂交稻没有发明,农民的肚皮问题没有解决,农民才没
               有旱改水积极性。

                     旱改水快速发展和成功还是在改革开放后。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从此淮阴广大农村同全国各地一样,步入了一个改革开

               放的伟大历史时代。三十年来,勤劳智慧的淮阴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空前
               未有的热情投入改革开放,与天斗、与地斗,努力开拓进取,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使

               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农民收入极大提高,生活富裕安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
               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农民自主经营土地,增产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科技兴农之风也迅速

               兴起。原来种旱谷,年单产只有四五百斤。旱改水种水稻一季亩产九百来斤。随着河网、
               灌区的扩大和健康发展,1980 年淮阴水稻已达 35 万亩,比以前翻了几番,全区粮食早就

               自给有余,早就摘掉了吃供应的帽子。(口述:吴之和 记录整理:芮金荣)






















                                                                    5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