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光辉人生》淮阴区第一卷
P. 91

一定胆识的。然而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他们知道一块钱在那个年代意味什么,它可以为全
               家买回七八斤粮食或买七八斤盐或买二斤肉,为孩子添一件新衣啊!所以不用多说,沿河

               两岸的干群都自觉地投入到种植簸箕柳的活动中了。
                     “北大荒”变成了米粮仓

                     出身农民的父亲深知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因而在他二十五年的农村工作生涯中,
               非常注重对盐碱地、低洼地、沙土地的改造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渔沟,他搞过千

               军万马战河塘及万亩丰产田等较大的改造中低产田的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而在王
               兴组织的大战“北大荒”则更是至今仍在为人们传颂。

                     王兴是淮阴的穷八大家之一,而王兴北部的长兴、三尖、安庄、高荡周边近 3000 亩
               的“北大荒”则更是出名:北大荒,北大荒,放眼一望白茫茫,光长野草不长粮,十年倒

               有九年荒。父亲与公社党委一班人统一了思想,向“北大荒”开战!组织专业水利专业队
               常年干,发动全公社干群突击干。通过两年苦战,终于使“北大荒”改变了面貌。如今“北

               大荒”已经变成了绿树成荫,沟渠配套,道路成网,稳产高产的鱼米之乡。群众生活极大
               改善。如今,当地还有人传颂着这样的顺口溜:昔日“北大荒”,今日米粮仓,多亏陈家

               庆,感谢共产党!
                     情系蚕桑,奉献余热

                     父亲认准蚕桑,几十年一直不变。在徐溜他搞了个蚕桑场;在古寨他使九房村成了
               蚕桑专业村,一举摘掉了穷困的帽子。使好多人都眼红:九房发了蚕桑财!纷纷跟着干。

               在渔沟、在王兴,他更是大规模地搞起了蚕桑事业,并且形成了地栽桑、桑养蚕、蚕结果、
               果抽丝、丝织绸、一条龙的发展链,蚕桑发展带动了社队工业的快速前进。对于他的执著

               追求,各级领导和省蚕研所都给了充分肯定,纷纷到他工作的地方参观学习,总结经验,
               加以推广。新华日报还以“有胆有识的蚕桑迷陈家庆”为题,发表文章,介绍他的事迹。

               他还被全国蚕桑学会吸收为会员,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全国蚕桑会议。
                     一九八八年,父亲离休了,但他却离而不休,协助王玉家、耿开龙等老领导为全县

               的蚕桑发展出谋划策,奉献余热。他常常一天跑好几个乡镇检查蚕桑生产情况,而且决不
               走马观花,随身带着特制的小草钩,施没施肥当场刨开来看。所以当时有不少人开玩笑地

               说:千不怕,万不怕,就怕陈老来检查。通过他们的努力,我县的蚕桑事业有了很大的发
               展,成了当时县里的龙头企业的龙头,支柱产业的支柱。

                     为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为了他战斗工作过的这片土地,父亲奉献了赤诚之心,
               受到各级领导无数次的表扬和奖励!几十年过去了,群众提起他还竖起拇指,啧啧称赞:





                                                                    88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