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1 - 《光辉人生》淮安区第三卷
P. 141
第三个时期,90 年代初至现在。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更快,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更
多,农民种田不交税,孩子上学不交费,购买家电还优惠,农民有更多的钱用在穿着上。
农民的服装体现了人的个性化特点,以流行为时尚,以品牌为骄傲。从中山装到西服,从
羽绒服到太空服,从 T 恤衫到蝙蝠衫,从简裤到牛仔裤,休闲装……外国人说:“中国人
变美了、变靓了”,是建立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依据自己的经济实力,
所处的周围环境、年龄、职业、身份、喜好等来选择自己的服饰。
“民以食为天”。吃,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老百姓餐桌看发展、
看富裕。年纪稍长的人都还记得,解放前,农民是吃糠、吃草,还经常吃不饱,建国后“50-70
年代”农民在吃这方面追求的是吃饱,有一干两稀能填饱肚子就满足了,不谈什么菜不菜。
家中来了一两个亲朋好友,无法招待,只好“有啥吃啥”,结婚办喜事才“六大碗”。城市
居民无论是粮油肉蛋,还是烟酒糖茶都是凭票证定量供应,一日三餐琢磨的也是怎么填饱
肚子。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家中有了余粮,解决了吃饭问题。改革开放以后,
农民走出家门,务工经商,解决了用钱问题。现在,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供
应日渐丰富,人们似乎也不再有过去那种盼过年过节“好好吃一顿”的想法了。过去只有
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的鸡、鱼、肉、蛋等,现在已成了百姓家的家常便菜。今天,“花
钱买健康,花钱买长寿”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时尚。牛奶、饮料,保健食品,绿色食品
也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住房历来被中国人视为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伴随着改革乐章每一个音符的跳动,
农村迎来了人居环境大改善。农民的住房上世纪 70 年代前大多数是草房,经不起风吹雨
打,最怕急风暴雨,掀掉房顶,刮倒房子是常事;到 80 年代开始换瓦房,挡风断漏心情
爽;90 年代换楼房,实现了楼上楼下、电
灯电话的新梦想;新世纪换洋房(别墅),大
理石、琉璃瓦,客厅、卧室、卫生间,空调、
电视、太阳能,小汽车开进门,新型住宅喜
煞人。房子是越住越大,质量越来越好,升
级换代的步伐越来越快,农村人居环境大改
善,寻常百姓的居所已变得更加宽敞、整洁、
舒适与温馨。在改革放之前,农民出门是靠
两条腿步行,大包小包全都用扁担挑,去一趟县城要花一两天时间。后来买了自行车、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