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7 - 《光辉人生》淮阴区第一卷
P. 177
戴玉寒,扬州人,男,汉族,1929 年 3 月出生,1949
年 2 月工作。历任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学员,苏北日报见习干事,
苏北大晨报助理干事,苏北日报干事,江苏工人报驻南通市地
方特派记者,江苏农民报农业组副组长,新华日报驻无锡市记
者,淮海报城市农村经济组组长,淮阴刘老庄中学教导主任,
渔沟中学教师,陈集中学教师,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淮阴电大
教师等职。
结 缘 淮 阴
初识淮阴
一九四八年的冬天,淮海战役的炮声震撼着苏皖大地。我在炮声刚刚停下来后,从
扬州老家赶到了淮阴地区淮安县板闸镇,报考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学校设在板闸镇西街,
当时是以华中大学新闻系的名义对外招生。这个学校实际上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向
知识青年敞开大门的新闻干部学校。南京、上海、武汉等地青年纷纷越过封锁线,来到苏
北解放区投身革命,进入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学习。随着大批青年涌入,学校不得不设置门
槛,门槛就是举行入学考试。学校采取随到随考方法方便学生,考试合格者当场录取,考
试的科目为政治与写作。我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第一次生活在淮阴。
当时,我们学校没有专门教材,学习材料主要是报纸、
文件,校部发给每人一份《新华日报》,另外分发《新民主
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列宁是党报的编辑
者和组织者》、《加里宁论通讯员的写作和修养》、《毛主席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等小册子和活页文选,其它
靠听课记笔记。学员可以看到发至县团级的《内部通讯》,
上面刊载了中央社、美联社、法新社、共同社等资产阶级
通讯社的电讯,在当时这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待遇。新专的
教学秩序是井井有条、严肃活泼的。其中最能体现学习高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