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光辉人生》市直第一卷
P. 6

中低产田改造的成功,不仅赢得了省里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淮扶贫工作的信任,对后来全市
              大面积中低产田改造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治荒治瘠搞农业开发
                   灌南县百禄镇是苏北有名的贫困乡,李登先亲

              率组调查,通过专家论证,制定开发百禄荒地方案,
              800 亩荒地开挖鱼塘,4 万亩低产田实行旱改水。

              所需开发经费李登先利用老同志关系,经省开发、
              水利等部门的共同支持,以 600 多万元经费用 2 年

              多的时间开发成功,当年放养鱼苗 600 多亩,路北
              一片低产田实行旱改水 2.4 万亩,从此荒田变良田,                                          接受记者采访

              低产田成了高产田。水冲港乡是盱眙县重点贫困乡、
              土层浅,又多是山坡碎砾土,一般的农作物种不了,要用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种些耐旱的板

              栗。开始时只是群众自发性地种了一些,后经李登先带领市、县扶贫协会同志,帮助总结
              经验,改进拓植方法,在那里召开了全市性的现场会,还把当时的乡党委书记带到省扶贫

              “两会”上汇报宣传,得到了省、市党政领导的重视,当时的省领导不止一次地前往参观
              考察,专门拨款帮助建设山头贮水池解决板栗滴灌用水。李登先也找到市民政部门,帮助

              该乡专门购置一辆施肥、浇水车,解决运肥、送水上山的困难,并把该乡列为省、市扶贫
              重点乡,不到三年用拓植板栗的办法治理了穷山瘠土。

                    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扶贫方式
                   李登先在实施、主持扶贫工作的十

              多年中,始终坚持扶贫开发和扶贫到
              户,搞造血型不搞输血型。为了使扶贫

              投入少、见效快、效果好,1996 年,
              李登先亲自在淮阴区丁集镇潘谈村搞

              100 户扶贫到户试点,取得良好效果,
              得到省扶贫“两会”的认可,第二年即

              推广到各县(区)。潘谈村除继续扶贫到
                                                                        在农田劳动(右二)
              户外,还结合扶贫项目的开发调整产业
              结构,搞了 190 多个温室蔬菜大棚,发展了以谈明瞻为首的大户带小户。从扶贫地方群体
              解决温饱型的第一阶段,发展到引导扶贫户带户发展个体经济的第二阶段,前几年又推广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