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光辉人生》市直第一卷
P. 69
安排在地委水稻红专基地上搞旱改水样板,从此一干就是 52 年。淮阴已成为我的第二故
乡。
1957 年开始的那场旱改水,是史无前例的农业生产革命,声势之大、范围之广,投
入的人、财、物力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省、地委的坚强领导,各级党政的全
力支持,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广大干群
的积极努力,大面积旱改水的头一年,即
取得了成功,为后来继续发展旱改水奠定
了基础。旱改水的成功,使淮阴发生了改
天换地的变化,思想变,耕作制度变,生
活习惯都变了。水稻面积从 1956 年不到
几万亩扩大到 1957 年的 173.6 万亩,平均
1986 年与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振英合影(右一)
亩产 215 斤,粮食总产从改制前 1956 年的
101.9 万吨,上升到 1957 年的 145.39 万
吨,上升幅度达 42%。粮食从缺粮地区变
为差出地区。与此同时,也为发展林、桑、
果、畜、禽、渔等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
旱改水还充分利用和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
境,从根本上抑制了蝗灾,“栽稻避灾、改
水洗盐”卓有成效地改良了土壤。随着水
稻高产稳产农田的建设,实现了农田水利
化、大地园林化,逐步建立了稻、麦、油、绿轮作和水旱轮作的轮作制,农作物复种指数
由改制前的 130%提高到 170%左右。改制改善了粮食结构,提高了粮食商品率。人们的口
粮也从以吃杂粮为主改变为吃细米白面为主了。
旱改水的难度很大,但都被一一克服并取得了成功,这除贯彻以农业常规措施外,还
采取了三大特殊措施:一是省、地委领导的决心和严格的组织措施。省委除把“四改”工
作报华东局批准外,还通过江苏省第四次区委书记会议作出决定,抽调了省级机关比较年
轻的 18 名处、局长深入旱改水第一线帮助工作,成立了旱改水办公室,并将办公室设到
旱改水地头,现场指挥达三年之久。地委还指定各县委主要负责人,从县到乡,实行专线
领导,专人专管,保证旱改水任务、措施及时地不走样地一贯到底。二是注重战略战术。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