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光辉人生》市直第三卷
P. 131

杨行奎,男,汉族,沭阳县人,1925 年 10 月出生,1943
                                          年 9 月参加革命工作,1944 年 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 年 9

                                          月至 1945 年 7 月,阳东花湾等小学教师、校长;1945 年 7 月
                                          至 1949 年 7 月,阳耿桥周集区青救会长;1949 年 8 月至 1952

                                          年 10 月,海报社记者、副组长、副科长;1952 年 10 月至 1957
                                          年 3 月,海报编辑部副主任、主任、报社副社长;1947 年 4 月

                                          至 1973 年 9 月,农工部生产科、多种经营科科长;1973 年 10
                                          月至 1974 年 9 月,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组长;1974 年 7 月至 1981

                                          年 10 月,市多管局副局长;1981 年 11 月至 1985 年 2 月,水
                                          产局局长;1985 年 2 月至 1986 年 12 月,市水产局巡视员;1986

              年 12 月离休,享受县处级政治生活待遇。




                                            一位老报人的的回忆




                    1947 年冬至 1948 年春,我从中共沭阳周集区委会调到这个区的周集乡工作。因处于

              战争环境,当时干部群众能看到的报纸只有《淮海报》一份,国内外的新闻主要靠这张报
              纸来传播,再加上工农通讯工作深入开展,报纸登载的内容又能贴近人民生活,所以《淮

              海报》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很高。乡里很重视通讯报道工作,乡村干部多数都参加了通讯
              组,工农通讯运动逐步发展到黑(黑板报)、读(读报组)、通(通讯组)、识(识字班)

              四结合,我和乡宣传委员分别兼任中心通讯组正副组长。农民群众搞生产、送公粮、出担
              架(抬伤员)、磨军面、妇救会做军鞋、慰问伤病员、青年踊跃参军等事例,都被写了出

              来,寄送《淮海报》或登在乡、村办的黑板报上。不识字的农民也有不少参加了通讯组的
              (用口述请人代笔)。有的才结婚的小夫妇还互相比赛看谁写稿多。当时,村村都有好多

              个识字班,识字班里的教师也是《淮海报》的通讯员,大家在识字班里除了识字外,还利
              用课前课后宣读、讲解《淮海报》。

                     通过读报,广大群众不仅是听到新闻(尤其是解放军打胜仗的消息)振奋人心,而
              且能从报上得知土地改革的政策、划分中农、富农的条条杠杠以及搞副业生产救灾的门路

              等。村里有人做了点好事,或者一篇稿件登上《淮海报》(或乡村黑板报),家人和亲友就
              会马上奔走相告,引以为荣。可见,报纸的群众工作非常重要,它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是




                                                                   126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