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7 - 《光辉人生》市直第一卷
P. 207
后又在外贸战线工作,为淮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光阴似箭,转眼已六十多年过去了,回想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建大这些莘莘学子
根据国家需要,分赴到南京、北京、天津、上海、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好多都成为
工业战线和其它战线的骨干,有的通过深造已成为国家的栋梁,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应有
的贡献。真可谓校友遍天下,桃李满芬芳。当年留守在淮阴老区的,有建大的校友,有建
大附中、苏北工专和盐阜区第一、第二联中的同学,有苏皖边区第五行政区第一、第二高
级中学同学,有苏皖边区第五行政区区立高级专科学校同学,还有华中工业干部训练班的
同学,他们为淮阴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流下了辛勤的汗水。
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大部分校友已到了离休的年龄,那些曾在淮
阴老区工作和学习过的,仍念念不忘关心淮阴老区的经济建设。1989 年,经北京、上海
和淮阴的校友倡议,我们于当年 11 月份在淮阴召开首届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研讨会(后又
开四次),来自全国 14 个省市来了 100 多位校友其聚淮阴,研讨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成功经
验,畅谈了多年离别之情,回顾当年勤工俭学之意义。在次会上,校友们提议要成立一个
关心淮阴老区经济建设的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90 年经原淮阴市人民政府批准,
成立了“振兴淮阴老区经济技术咨询委员会”。北京杨海波、王本骥和朱训校友,南京徐
以达老师和原淮阴市徐乾副市长任正副主任委员,顾问由北京周太和、芮杏文和李克老师
担任,成员有李庚、王彤舜、王文哲、徐心华、高振普、高子君、徐禹强、李汉飞、鲁勤
智、笪冲、马益标、计华、陈忠、陈潜、天津张定理、山东陈兆林、朱文华、上海高志超、
赵士均、严忠、云南单志超、广东的肖杰辉等,淮阴的有唐正、笪生、陈必昌、周哲、唐
秀芝、朱振等。这些校友虽大多数离职了,但工作热情丝毫也不逊色在职时。咨询委员会
成立近 20 年来,热心宣传淮安历史、现状、资源和发展前景,提高淮安的知名度,为振
兴老区积极奔走呐喊:曾向中央地质部争取 70 万元资金,在洪泽县钻了第一口盐井;向
江苏省地矿局争取 15 万元资金,帮助盱眙建筑材料厂开发利用凹凸棒土;为淮阴电线电
缆厂争取到一批紧缺的电解铜原料;还向中国农业投资总公司争取 30 万元资金,在灌南
县办起了甲鱼养殖场。同时,争做淮安招商引资的热心人,每年定期收集全市经济信息和
全市的对外重点招商项目,分发北京、上海、广东等十多个省市的校友,开展招商引资,
其中比较突出是成功引进了韩国的韩泰汽车轮胎项目。目前,该项目已成为我市重点的外
资企业。近几年,通过艰苦努力,编辑出版了盐阜联中、苏北工专、建大附中和华中地区
部分校友回忆录——《烽火人生路》,上、下册,共 60 万字,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
育提供了生动的资料,为苏北新民主主义教育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作者:唐正 )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