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光辉人生》淮安区第一卷
P. 6

一百八十二座电灌站




                     淮阴区有可耕地 85 万亩,其中两合土 23 万亩,沙土 42 万亩,盐碱土 20 万亩,大
                部分种的都是旱谷,旱改水只有 18 万亩,主要集中在和平、武墩以及夏家湖地区,解放

                后国家根据该县的实际情况,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挖了跃进河,淮泗河等几
                条排水河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旱谷面积较大土地又不平整,不能完全解决旱

                涝保收问题,群众的生活仍然很困难,特别盐碱地的部分,群众连吃饭问题都没有解决。
                要致富必须走旱改水这条路。1981 年县委常委会决定,由我带领水利和农业等专家实地

                进行调查,提出具体方案。方案提出要建 182 座小型电灌站才能确保 50 万亩水利,这是
                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当时我们提出:大灌溉站改小电灌站,长渠改短渠,地下渠改为

                地上渠,这样就可以保证电机一响,水到田头,群众不会因为水而发愁。
                     我是县长,电站设在什么位置,全靠工程技术人员去确定,施工中常常遇到意想不

                到的矛盾,有的地方地质非常不好,流沙太大,边挖边淌,我和工程技术人员日以继夜
                守在工地,和群众一起干,直到把电站底板浇灌好为止。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是白天发

                动群众筑渠、平田整地,夜晚还要了解各个电站的建设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努力 182 座电灌站建起来了,50 万亩水改任务完成了,

                粮食亩产由原来 500 斤左右,上升到 800 斤左右,特别是 20 万亩兔子不拉屎的盐碱地,
                经过二年的水冲洗,每亩地也收 400-500 斤,群众说要致富只有走栽水稻这条路。




                                                   火盆里的泥鞋




                     在儿时的记忆中,家门前总有一只寒天用
                来烤火的泥土火盆。火盆不用来烤火时,里面

                总是放着几双沾满泥土的鞋子。为什么要将泥
                鞋放在火盆里,至今仍不太明白,猜想大概是

                因为火盆里的余热可以很快烘干鞋上的烂泥
                吧。可不要小瞧了这不起眼的泥鞋,在那时,

                泥鞋可是出行的主要用具呢。
                                                                  接待全国原政协副主席来淮安视察(前左一)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