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光辉人生》淮安区第一卷
P. 7
我们这个庄子有 100 多户人家,靠苏北灌溉总渠边。土地是纯油泥土,不管什么季
节,屋里地面是不反潮的,也不容易出现霉变,所以在屋里可以穿干净的鞋子。但出行
之后,再干净的鞋子也成了泥鞋,想有一双干净的鞋子是不可能的。因为油泥土地,雨
天泥土就像胶,晴天泥土就像刀,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出行道路。凡是穿过的泥鞋,人
们索性也不再洗刷,不穿了就放在门前的火盆里。如果想走亲戚串门子,就把火盆里的
泥鞋拿出来敲一敲,去掉鞋上的部分泥土后夹在腋下,等快到了亲戚家时再把脚洗一洗,
穿上鞋子。
1952 年,国家开挖入海水道时,为了方便群众,在总渠边的排水河上架了一座四米
宽的小桥。于是,村里就接着这座桥修了一条约四米宽的贯通全村的大道。群众称其为
“方便大道”。方便大道高于两侧地面,也是泥土路,走的人很多,可是一下起雨来就泥
泞不堪。火盆里的泥鞋还是牢牢地占据着它的地盘,因为人们还要发挥它的作用呢。
20 世纪 70 年代,村党支部决定改变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于是发动群众捡拾砖石子,
集中起来准备铺路。一听说要铺路,群众积极性都很高,纷纷到四处去捡石子,甚至有
的跑到县城和船闸管理处等地去捡。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
家共同努力下,贯通全村的油泥 “方便大道”变成了砖子路。砖子路长约一公里,宽约
两米。群众称这条砖子路为“大寨之路”。大寨之路铺成那天,群众非常高兴,有的还放
了鞭炮来庆祝大寨之路建成。大寨之路建成后,群众出行条件大大改善,因此,村里不
少人家开始购置“小手扶”(小型拖拉机),用小手扶送公粮、带新娘、运砖头、盖瓦房……
群众的生活在小手扶的四轮上一天好过一天,可砖子路却受不了小手扶频繁的辗压,时
间不长,大坑小坑随处可见,别说不能行车,就连步行也很困难。火盆里的泥鞋暂时还
不能退出历史舞台,泥鞋有时还是泥鞋。
80 年代,村党支部再次提出修这条路,决定用石子铺,采取了“五个一点”的办法,
即“村里集体拿一点钱、群众筹一点、有小手扶人
家捐一点、家有小厂的户出一点、在外工作同志献
一点”。乡里派来压路机,无偿帮助压路。三米宽的
石子路很快铺好,路面还撒上细石子,比过去的砖
子路漂亮多了,群众称之为“致富路”。路铺好了,
不少外村干部还来参观。这条路的确不愧为“致富
路”。我们村集体有小厂,不少群众自己还开箱包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