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光辉人生》金湖县第一卷
P. 61
年暑假后,开学多日,未见周 XX 到校,周 XX 品学兼优,学校当然器重,校长立即步行数
十里,到周家了解情况,周父恳切向校长陈言:“周的兄长年底成亲(结婚)花费颇多,
二子的学费不堪负担,只能辍学了”。校长立即允诺免缴学费,并给以最高额的助学金,
周 XX 才得以与校长一道回到学校,继续学业。若干年后,周 XX 已是某部政委,每次见到
校长总是唏嘘不已,若不是当年继续学业,如今还是一个满腿沾泥的农民呢!同上事例,
不胜枚举。
黎城中学建校初期条件艰苦,马述尧同志单身一人在校工作,家属仍在宝应,直到
1960 年全家才来黎城。由于校舍紧张,全家住在大兴农民的草屋里多年,学校建了新房
屋,都是先让同学、老师入住,中学搬到新校址,学生、老师都住进了新校舍,他全家仍
然住在闸东的草屋里。他管后勤多年,家属从不到学校食堂打饭、打菜,甚至一瓶开水。
管基建多年,精打细算 ,每幢建筑用多少砖瓦、甚至几根毛钉,他都算得清清楚楚,交
待工人认真领用,工地上撂下一颗毛钉,他都亲自拾起,交给工人师傅,并提醒他们不要
浪费,建筑材料从码头运到学校,要算运距,硬是一米一米的量,避免超运距,加收运费,
有时为了节省运费,带头和老师、同学一道,参加搬运砖瓦的义务劳动。他家子女众多,
战乱几次迁居,家徒四壁,但从不拿公家的一草一木。
管财多年,经手的钱财无数,未有丝毫不清的记录。
一生任劳任怨,在极左的时代里,尤其在文革中受到
不公正对待的事屡见不鲜,每次加工资,都把名额让
给别人,自从 1956 年来黎城工作,直到 65 岁退休,
他没有加过一分钱工资。先任命为校长,后来降为总
夫妻合影 务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定为地主分子,直到退休前认
定为错划,他一直泰然处之,对几十年来直接介入上述过程的人与事,他总以君子之心度
之,从不计较个人恩怨。他一生不为名、不为利,常被人讥笑为大傻瓜,今年他已九五高
龄,享受着最低的离休待遇,但他已非常满足了。 (作者:马述尧)
57